在外界看來,陸老師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學者,但作為他的學生,他卻是多重身份的結合:嚴格的導師、慈愛的長輩、知心的朋友。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陸老師這一生留給我們后輩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除了其等身的著作、敬業(yè)的精神、憂國憂民的“社會病”(陸老師言),還有陸老師不時提起并時刻踐行的“處世三原則”:
第一原則:做個好人。陸老師經(jīng)常對我們學生講:做人很重要,比做事重要,如果人都做不好,就更做不好學問。作為他的學生,曾多次陪導師外出調研和開會,每到一地,都有很多人過來看望陸老師,有他以前的同事、朋友,也有他的弟子,而他也會經(jīng)常親自去看望當?shù)氐囊恍├吓笥?,他們對陸老師最常用的評價就是“你導師是個好人”。其實導師的這種“好”我深有感觸,2008年在福建調研時,年近76的導師竟然叮囑我要多穿衣服,免得感冒。同年陪陸老師參加完中國女市長論壇后,在從上?;乇本┑娘w機上,陸老師竟關心我?guī)У腻X夠不夠,下車打的后堅持先讓司機把我送到研究生院,然后自己單獨回去,此事至今想起都感覺非常溫暖。我感覺導師的“好”不僅體現(xiàn)在對弟子工作學習的關心,對青年學者的提攜,同時更體現(xiàn)在對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底層民眾生存的關心和關注,這應該是一種“大好”。記得有次陸老師說,做人怎么樣,自己說了不算,得看別人怎么說,如果在社科院,別人提起我都說:老陸是個好人,我就感覺不錯了。
第二原則:要有“絕活”。陸老師經(jīng)常這樣教導我們弟子,光做個好人還不行,社會上好人很多,要想在社會上立足,還必須有自己的“絕活”。陸老師所說的“絕活”,就是在學術的某一領域能夠吃透,研究透,要站在這個領域的制高點上,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本領域或社會的認同。要練成這種“絕活”,不能吃苦不行,耐不住寂寞不行,2010年在京津城際上陸老師對我講,他當年研究流動人口問題,除了進入工地社區(qū)外,還經(jīng)常另辟蹊徑在火車上調查,在農(nóng)民工常坐的綠皮車上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狀況,從北京到保定,從保定到北京,這種調研方法和形式是別人很少想到的。而其對農(nóng)民工、糧食產(chǎn)量、新農(nóng)村建設等三農(nóng)問題的準確把握和理解也是他老人家長期實地調研的結果。正是靠這種務實嚴謹?shù)木?,陸老師一直在引領“農(nóng)村發(fā)展理論”、“中國社會階層分析”、“社會建設” 等學科的發(fā)展,并得到社會的廣泛尊重和認同。
第三原則:要有組織能力。陸老師經(jīng)常講:要想當好領導,組織能力非常關鍵,不然你這個領導就成了“光桿司令”了。課題組團隊作業(yè)是陸老師進行科學研究采取的主要方式,從我跟隨陸老師開始,參加過“中國社會階層結構”、“中國社會階層關系”、“晉江新模式”、“中國百村調查”等多個課題組,每個課題組都有十幾人,每項社會調查都進行的非常順利。陸老師把握方向,中年專家挑大梁,青年學者輔助和學習。導師通過這種組織模式,有效的將課題組成員整合在一起,并讓一大批青年學者走上科學嚴謹?shù)膶W術研究軌道。當然,導師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水平也是提升團隊凝聚力的關鍵因素。
陸老師樸實的教誨,足以讓我等后輩受用終身!
毛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