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層研究,已經是社會學界較為成熟的研究領域之一。其越來越復雜的統(tǒng)計技術,以及在歷史上形成的理論傳統(tǒng)和偏好,都給初學者制造了相當難度的門檻?!哆吔鐫B透與不平等:兼論社會分層的后果》(范曉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月版)一書以“邊界滲透”為切入點,把社會分層與流動的幾個核心關切串聯起來;最后兩章的經驗分析,則讓帶著社會學想象力羽翼的理論框架,落到現實世界的土地上。
平衡社會邊界與符號邊界討論
邊界其實很好理解。社會分層概念建立在不同個體或群體屬于不同層次這樣一個圖式基礎上。如果一提到“分層”,映入人們腦海的圖像是一級級扶梯的話,那么分層的邊界,就是把一級級扶梯區(qū)分出來的腳踏板,邊界滲透則是人們從一個腳踏板移動到另一個腳踏板的現象。用作者的話說,邊界滲透是階層分析的基本范式之一,指個體跨越階層社會邊界,抑或階級符號邊界的過程。
作者敏銳地區(qū)分了兩種“邊界”:階層的社會邊界和符號邊界。在筆者看來,社會邊界很大程度上由于資源和社會機會分配不平等造成,一般表現在實體上,比如經濟差距、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符號邊界則更多是觀念上的區(qū)隔,比如穿著、品位等。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因為經濟能力的上升,從過去只能穿20元一件的衣服,到現在可以買2000元一件的衣服,這就是跨越了他原來的社會邊界??墒牵绻I的2000元的衣服,在很多人看來依然與他的地位不符,就是在符號邊界上沒有成功跨越。
許多研究社會分層的著作,往往將重點放到社會邊界上,對符號邊界的討論比較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分層研究中“韋伯傳統(tǒng)”占據主導有關。全書努力在社會邊界和符號邊界的討論上取得平衡。不僅回顧了邊界滲透的四種主要理論解釋和論辯,而且把英國學者塞維奇的研究納入視野中。
“社會分層的研究重點是‘誰得到了什么’和‘為什么會得到’”,作者巧妙地把事實發(fā)現與機制解釋糅合到一起,分析了國內社會分層研究薄弱的原因,“多數研究仍然停留在將社會階層變量作為核心自變量討論對各種結果變量影響的層面,缺乏對中間機制的具體闡明”。
破解“結構二元論”
全書對社會分層導致不平等的中間機制進行了梳理。這些梳理同樣通過“邊界滲透”這個棱鏡來進行。作者依然討論了社會邊界和符號邊界的滲透,但分成了三個不同脈絡。一是家庭出身如何影響第二代的地位;二是家庭出身如何影響第二代的教育水平,進而影響地位;三是家庭出身如何影響子代的教育。這三個脈絡大體也是既有文獻討論社會代際流動問題的三個主要角度。作者不僅回顧了這三個脈絡的理論來源,而且對相關的統(tǒng)計模型和技術做了評述。
人在一生中的地位不斷變化,所處的社會邊界和符號邊界也在不斷改變。書中還討論了一代人的代內流動,也就是“地位獲得”的問題。作者歸納了“忠誠—能力”、“單位—組織”、“結構—壁壘”、“網絡—過程”、“教育—再生產”這5種分析視角,對結構主義占優(yōu)勢地位的研究現狀提出了異議。聯系到作者對符號邊界滲透的重視,可以說,這種破解“結構二元論”的關懷和努力是一以貫之的。
總之,正如作者強調的那樣,邊界滲透研究的旨趣是通過考察邊界的形成及跨越過程,揭示社會的不平等。該書為社會分層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即從邊界角度去研究不平等。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