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新學術專家:文化和經(jīng)濟的關系(英文)
【摘要】:本文旨在區(qū)分"現(xiàn)代學術專家"和"新文化專家"的學術實踐。筆者運用韋伯和帕森斯的社會學理論,闡釋相對獨立自由的"現(xiàn)代學術專家"的活動,就其行為和社會地位與"新專家"進行比較,并以尼采和??碌睦碚撜f明"新專家"們的動態(tài)。最后,本文探討了新專家、全球化和關于符號與消費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G.Debord)三者的關聯(lián)。本文試圖建立文化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之間的聯(lián)系。
【作者單位】: University
【關鍵詞】: 全球化 知識成果 新文化專家
主觀幸福感結構 情感要素和認知要素二元分類圖式的診斷
【摘要】:傳統(tǒng)生活質量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是由以情感要素為測量取向的快樂感和以認知要素為測量取向的滿意度兩種分類所構成,但近期的一項研究認為傳統(tǒng)的分類圖式存在實質性問題。本文利用CGSS2003和CGSS2005城市居民調查數(shù)據(jù),證實了傳統(tǒng)分類圖式的合理性及其在中國的適用性。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中國城市居民的主觀幸福感正處于逐步提升狀態(tài),且幸福觀正在從社會體驗向審慎認知轉變。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
【關鍵詞】: 情感要素 認知要素 主觀幸福感結構
苦難與宗教增長:管制的非預期后果
【摘要】:通過比較歷史研究,本文揭示了受壓制宗教的成長邏輯,認為壓制會產生一些非預期后果:壓制往往促進宗教團體進行教義創(chuàng)新,提高信眾的來世收益;與壓制相伴而生的犧牲和污名有助于降低宗教教義所蘊含的不確定性,從而讓宗教變得更可信、更真實,吸引更多的追隨者;同時壓制構筑了一道防護欄,將搭便車者拒之門外,提高了信眾的委身程度,也增加了信眾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凈受益;壓制會促使宗教進行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維持組織網(wǎng)絡,讓宗教團體禁而不止,并在動蕩的社會中迅猛發(fā)展。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
【關鍵詞】: 苦難 宗教增長 非預期后果
社會分層里的行政他性:李普瑟的結構-張力論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李普瑟的文本,把其對社會分層的構思闡釋為一個最適用于公共行政的"結構—張力論",試圖得出一個社會分層理論,方便引入"行政他性"的概念;其次,套用所得理論分析一個歷史個案,即1966年發(fā)生在香港的一場集體行動,試圖表明"行政他性"這個社會實在是如何出現(xiàn)在其中的;再者,分析"能動性—結構"難題如何在其中化解。
【作者單位】: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關鍵詞】: 社會分層 能動主義式特征化 處境之定義 行政他性 能動性—結構難題
社會學定量分析中的內生性問題 測估社會互動的因果效應研究綜述
【摘要】:因果關系是社會學分析的核心議題。然而,基于調查數(shù)據(jù)的定量分析都會受到內生性問題的困擾,從而往往難以作出恰當?shù)囊蚬酝茢?。大量現(xiàn)有的社會學定量分析雖以解釋為己任,但實質上要么僅僅停留在描述統(tǒng)計相關階段,要么得出錯誤的因果性結論。本文以社會互動研究為例,詳細討論了遺漏偏誤、自選擇偏誤、樣本選擇偏誤和聯(lián)立性偏誤等四種主要的內生性問題的來源,并介紹了克服內生性問題的一系列模型識別方法。最后還基于中國綜合調查(CGSS2003)問卷,提出了通過提高調查數(shù)據(jù)信息量以利克服內生性問題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 牛津大學紐菲爾德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關鍵詞】: 內生性 因果效應 社會互動
家庭、工作、金錢與道德:中國代際間的價值觀差異(英文)
【摘要】:中國快速的社會變遷從哪些方面折射出代際間在價值觀上的差異?本研究將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探討了代際間在工作觀、家庭觀、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等方面比較顯著的差異性。研究運用世界價值觀調查第4期(2000年)的數(shù)據(jù)對這個問題進行定量分析,并將其與2005年在上海對中年商人及其父輩所進行的半結構式訪談進行了對比,試圖發(fā)現(xiàn)兩代人之間是否存在價值觀的斷裂或延續(xù)。結果表明:和老年群體比起來,中年群體較少關注節(jié)儉,更多關注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并且較少關心父母對規(guī)范的傳遞負責;中年和老年群體都很看重努力工作這一價值觀。
【作者單位】: Bremen
【關鍵詞】: 代際差異 道德 社會價值觀
外來工社會排斥感探析 基于社會網(wǎng)絡的視角
【摘要】:本研究發(fā)現(xiàn),珠三角外來工感受到的經(jīng)濟排斥較其感受到的心理排斥強烈。從社會關系網(wǎng)絡角度來看,外來工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有利于削弱其社會排斥感。但是網(wǎng)絡的封閉性和性別趨同性特征不利于削減其社會排斥感。網(wǎng)絡規(guī)模大、網(wǎng)絡異質性高、強關系提供資源能力較強的外來工,其經(jīng)濟排斥感較弱;認為自身在網(wǎng)絡中的位置重要及最好朋友全是企業(yè)內成員的外來工,其心理排斥感較弱;而第一次打工時多人一起外出、網(wǎng)絡中性別趨同性高的外來工,其心理排斥感較強。可見,外來工擴大其社會交往范圍,增強網(wǎng)絡的異質性有助于削弱其排斥感。
【作者單位】: 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關鍵詞】: 外來務工人員 社會關系網(wǎng)絡 社會排斥感
再造傳統(tǒng) 以云南省鎮(zhèn)沅縣苦聰人為例
【摘要】:國家運用行政力量投入財力物力,全面徹底地改造云南省鎮(zhèn)沅縣苦聰人的傳統(tǒng)。鎮(zhèn)沅縣將苦聰人的傳統(tǒng)作為與國家博弈的資本,以爭取更多的資源與其他利益。地方精英精心制作苦聰人的傳統(tǒng),配合地方政府博弈,迎合國家政策與理念,也樹立了自己的聲望。作為地方民眾,苦聰人并不是被動者,他們是實踐傳統(tǒng)的主體。在"再造傳統(tǒng)"的場域里,這四個分層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張力關系。傳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由國家、地方、精英和民眾四個分層因素共同決定。在這種情境中,傳統(tǒng)不是斷裂的,而是綿延的連續(xù)體。這四個分層因素的緊張關系也反映了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復雜性。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
【關鍵詞】: 傳統(tǒng) 國家 社會 場域
2008年國外社會學研究的前沿選題及其進展綜述
【摘要】: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大學社會學系;新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外來移民 作者研究 宗教 社會學研究 族群邊界 種族隔離 收入不平等 制度研究 少數(shù)族群 社會分層
技術治理的運作機制研究 以上海市L街道一門式電子政務中心為案例
【摘要】:本文試圖從信息技術與組織結構之間互動機制的角度,對中國政府改革進程中信息技術促進基層公共部門革新的方式和路徑做出較為深刻的分析。本文進一步發(fā)展了S.巴利和簡.芳汀關于新技術與組織互動機制的模式化分析框架,建立了技術—結構的時間序列互動分析模型,并進而對上海L街道引進信息技術革新一門式服務中心的復雜過程進行研究。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
【關鍵詞】: 信息技術 互動機制 實踐情境
政策學習的障礙及其超越 以中國國家飲用水標準為例
【摘要】:本文通過對政策學習理論的梳理,借鑒了Latour的聯(lián)結社會學的概念,對政策學習的社會性作了拓展,并將政策學習的問題定義為政策相關的行動者網(wǎng)絡和異質性理念的共同演化。作者認為,在政策學習的過程中,隨著網(wǎng)絡聯(lián)結的固化和知識集合穩(wěn)定為"共識",政策學習的障礙也由此"共生";相反,由處在不同網(wǎng)絡聯(lián)結關系中行動者的個體學習所引發(fā)的多樣性的"失衡",也為政策學習障礙的超越奠定了必要性的基礎。本文進而以中國飲用水標準20年演變過程為例,驗證了政策學習障礙的生成及其超越的機制。作者認為新標準的推出是在新的行動者加入的情況下原有的"環(huán)保"問題被轉譯成"公共安全"問題所致。同時,反思了飲用水標準本身被20世紀70、80年代和21世紀兩次標準化繁盛時期邊緣化的原因。最終針對標準執(zhí)行過程中"公共"貫徹的不徹底以及沒能透徹的理解"安全"的含義等社會體制方面的阻力,揭示了新飲用水標準在執(zhí)行中可能面臨的深層次困難。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關鍵詞】: 政策學習 飲用水標準 行動者網(wǎng)絡